立法保障啃下扶贫“硬骨头”
2015-10-10 09:02:53
相关案例:
<%=link%>
本文标签:宁夏墙体广告
宁夏墙体广告 立法保障啃下扶贫“硬骨头”——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草案)》侧记
经过4年时间的酝酿,9月28日,自治区政府提请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草案)》的议案,被列入了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的议程中,接受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
这一条例的制定出台,将是本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今年立法工作的重头戏。
“经历了‘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四个阶段,宁夏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也创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经验和品牌。”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董玲说,自1982年,党中央决定在包括宁夏在内的地区实施“三西”农业建设以来,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已走过33个年头。目前我区西海固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3965元提高到2014年的5887元,连续3年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01.5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70.2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6%下降到17.4%。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但是,当前我区扶贫攻坚的任务仍很重。我区还有1100个贫困村、70.26万人需要脱贫,已经脱贫的人口极易返贫。还有78万人饮水困难或不安全,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不足9%,49%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对外交通联系还不便利。“扶贫开发无法可依,扶贫开发活动不规范,急需通过立法来规范和保障扶贫开发工作。”董玲表示。
“扶贫开发是当前我区最大的民生工程,制定出台《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就是要通过地方立法,解决扶贫开发无法可依、工作不规范、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和保障我区农村扶贫开发,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确保我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华说。
为了做好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自治区政府法制办书面征求了自治区38个部门和有关单位、5个地级市、11个贫困县(区)的意见,自治区扶贫办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先后与贫困村、贫困户代表,贫困县相关部门,以及自治区有关部门、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座谈研究。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立法调研组,分赴全区各市进行立法调研,广泛向相关部门和基层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建议。
在整个起草过程中,条例草案贯彻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扶贫开发的思想,学习借鉴了全国12个省区农村扶贫开发立法经验,充分总结和吸收了我区30多年来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力求突出宁夏特色。
据介绍,条例草案对农村扶贫开发措施进行了全景式的规定,主要内容涉及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社会帮扶、发达地区和国家对口定点帮扶、区域性结对帮扶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内容。针对我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条例草案拟确立了7个方面的措施:明确农村扶贫开发的原则、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农村扶贫开发范围和标准,规定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确认程序;突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计划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明确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计划的相关内容;规定农村扶贫开发各项具体措施;规定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有关内容;规定监督检查,包括人大监督、审计、财政监督、绩效考核等;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
在审议条例草案时,委员们纷纷认为,制定出台《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对于加大我区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提高扶贫开发精准性、针对性和权威性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条例草案尽可能地把30多年宁夏扶贫经验固化到条款之中,上升到法律层面,对进一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姚文明委员说。
“当前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方略,如何理解、把握精准脱贫,在条例草案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更多的委员对此提出建议。
刘学军委员建议,精准扶贫要精细规划,要兼顾共性和个性,重点领域的扶贫应一个方面一个方面详细罗列。要用激励措施来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形成社会共识和合力,鼓励积极脱贫,对提前脱贫应给予奖励。
任高民委员建议,对当前我们实施的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劳务扶贫、项目扶贫等,应当规定得再细一些,操作性再强些。
还有委员提出,现阶段我区有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和自发移民三种形态的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不相同,应当在条例中分别作出规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相关的扶贫措施。
记者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了解到,这次会议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草案)》只是进行初审,根据立法流程规定,条例还要经过两次审议,并拟提交明年初召开的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才能正式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