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墙体广告讯:眼下,正是炎炎夏季。为理解渴、消暑,很多市民都有买冰棍、雪糕、冰淇淋等冷饮的习惯。你是否注意到:自己所买的冷饮绝大多数是蒙牛、伊利、五丰、雀巢等外地或外资企业出产的产品,鲜有台州本土企业制造的品牌。这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本地品牌“占主角”的局面刚好相反。
这是为什么呢?
冷饮卖场鲜见“台州制造”
7月20日中午,太阳当空照,台州汽车客运东站附近云中超市,前来选购冰棍、冰淇淋、雪糕的市民川流不息。
“最近每天能卖出400元左右,且呈上升趋势。”该超市老板张民进说,卖得最好是蒙牛、伊利、和路雪、光明、五丰等外地(外资)品牌。台州产的很少有人买,他这儿仅有“仕顺”雪糕。
记者瞥了下冰柜,看到蒙牛、伊利、和路雪等均被放在柜内显眼位置,占据了整个冰柜容量的十分之九,“仕顺”雪糕则被放在角落里,10支也不到。而在该超市附近的另一家“紫红”小店,店主表示没有台州货,只有佑康、光明、八喜等外来品牌。
“我这里也一样,基本是外地品牌。前几年,曾卖过台州椒江的‘小天使’冰棍和雪糕,但本年这家企业也没供货了(听说企业关闭了)。”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台州黄岩南城冷饮批发部,该部门负责人陈海涛这样告诉记者。
陈海涛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刚做冷饮批发生意时,卖的几乎满是台州当地产品,各类杂七杂八品牌加起来有上百种。但后来,由于销量不如外地品牌,就逐渐减少了进货量,甚至有年头不进货。如今,他还在批发“仕顺”、“均华”、“好来西”三个台州冷饮产品,但销量仅一成不到。
当地150多家冷饮企业现减至7家
“造成如今这种局面,主要还是外来品牌太强势了。”台州市仕顺乳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顾伟国说。
台州冷饮制造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事先大家看到做冷饮利润不错,就一拥而上。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最多时全市有150多家冷饮企业。那时,商贩们(一二线销售商)为了抢货,天还没亮就到冷饮公司排队,有的要排到中午才能拿到货。
不外,这种景象在上世纪末开始改变,特别是随着蒙牛、伊利等域外知名品牌纷繁抢滩台州,本土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佳过。以仕顺公司为例,9年前其年销售值达2000多万元,而现在却1000万元也不到。
“其实,这跟国家实施QS认证,冷饮原资料、人工等出产成本逐年上涨也有必定关系。”台州清康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百华说。
前些年,国家实施QS认证,要求所有冷饮制造企业软硬件必需达标(如冷饮产品须在零下20℃以下进行冷藏),不然不予准入。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出产成本,一些小企业承受不住,就退出或转产了。
而逐年上涨的食糖价格使企业利润缩水严重。刘百华说,食糖是做冷饮的主要原料,近年来每年以近5%的幅度上涨,冷饮产品销售价格却没有水长船高,这让企业“很受伤”。若产品提价太大,又怕消费者不接受。
据市工商局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7家冷饮出产厂家。
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为上策
“我们认为,台州冷饮制造企业要想脱离目前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状态,能够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市质监局食品处有关人士表示。
近年来,台州本土品牌在与域外品牌竞争中处于弱势,与其“一个品牌打天下,产品固定化”的思路分不开。相反,多数外来品牌为了满足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不停在口感、造型、包装上创新。
譬如,杭州五丰冷饮,它在包装上便开发了袋装、盒装、硬包装、软包装等30多个系列。而我们呢,大一点的冷饮企业,像“均华”也只有盒装、袋装等10个不到的系列。小企业更是多年不变,好比固味冰(牛奶袋),10年前是这个包装,如今市场上卖的还是老样子。
“冷饮企业要有品牌意识,注重运用广告宣传引导消费者需求。”市工商局食品处负责人陈康说,眼下我们进超市、商场选购冷饮,多数人会将目光首先锁定在蒙牛、伊利等大品牌,一方面是其质量靠得住,另一方面是其知名度高。以后,台州企业可在这两方面下工夫,多研究产品如何更好地吸引人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