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五四运动”开始了刘和珍革命生涯
据记载,刘和珍出生于贫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要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她不顾学校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联系南昌学生联合会,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
敢于率先挑战落后的封建习俗
在当时,封建习俗仍很严重,女子梳起各种发髻要浪费许多时间。刘和珍率先动手剪掉了长辫子,然后请人修整。这一行动鼓起了同学们的勇气,彼此剪发。就这样,在校内形成了剪发高潮,一时剪发学生不下百余人。
学校认为刘和珍"首倡剪发,有伤风化”,遂勒令退学,这激起了全部剪发学生的无比愤怒,她们立即签名提出,“我们也退学。”校长在学生反抗的压力下,只得收回成命。当时南昌其他女校也纷纷响应,一律剪短发。
创办“觉社”出刊《时代之花》 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冬,刘和珍创办“觉社”,意思是“觉悟青年之社”,开始时会员只有八九人,后来增加到三十多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定期出刊《时代之花》。刘和珍负责编辑,稿件不足,自己动手写,刊物主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号召青年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觉社”成后立一直由刘和珍负责,直至1923年赴京前夕,才由他人接办。
系“女师大风潮”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当时,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1924年11月“驱杨运动”爆发,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鲁迅撰文追忆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1926年,“大沽口事件”发生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了五项无理要求。3月17日,日、英帝国主义军舰二十余艘屯集大沽口,企图联合进攻中国。
女师大等学生团体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8日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3月18日上午,刘和珍正患感冒并呕吐,但她仍然参加了国民大会后的游行示威。游行时,刘和珍肩扛校旗,走在队伍前面,不断大声呼喊口号,并指挥队伍前进。当游行队伍行至铁狮子胡同时,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枪声响后,一场有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
刘和珍,1904年12月生于江西南昌,是上世纪20年代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牺牲者,鲁迅先生曾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赞誉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中国妇女先锋,是江西妇女运动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