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的郴州有着这样一个古井名泉,“先有街巷还是先有城市?”似乎跟回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麻烦。其实不然,按人类生活和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当先有街巷。有了老街巷,才有历史文化老街区的划分,再有授牌“历史文化名城”的荣光!
“那么在老街巷之前先有什么?”当思维的触觉同寻觅的脚步一起伸入郴州老街巷,给人心灵触动最大的,不是老民居、老码头、老碑刻、老桥梁……
你记忆深处是否会有这样的画面:一位老娭毑走到老巷深处,从一口泉井中汲取一壶水而回,满脸皱纹舒展开来;两个孩子跑到老街拐角处,从一眼井泉中捧起一掌水仰头而饮,脸蛋上现出小酒窝……
古井在诉说岁月历史
据地质学家勘探:“郴州市境内原为地下水源富集区,全市有地下阴河三条,泉井419处,而且埋藏浅、出露多、开采易。”据上个世纪80年代考察:“郴州多年平均地下水源,总量为0.798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0.355亿立方米,开采水量为0.638亿立方米。”
郴城东西南北街巷中,星罗棋布着古井名泉,滋润了一道古城风光。翻阅史书,可以查到桔井、犀牛井、龙骨井、燕泉井、剑泉井、罗家井、海棠井、六孔井、朱家坪井、沙井、下湄桥、附小井、陷池塘井、栏杆塘井、北街井……,曾在郴州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井文化。
——“橘井泉香”成郴阳古八景之一,传说苏耽得道升仙前告母:明年郡有大疫,用房前井水一升,熬井边橘叶一枚,可疗一人。来年果然,苏母在井边垒锅九口,苏仙在云头暗中相助,日夜熬药救人无数。故井名“橘井”,与苏仙岭一起组成道教“天下第十八福地”,又形成橘井文化。
——犀牛井在晋代《湘中记》一书记载着它的赫赫身世。远古,神农带来9条犀牛,使郴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突然窜来一条恶龙降下瘟疫,9头犀牛勇猛斗败恶龙,其中8头犀牛一齐将恶龙追赶到海里。剩下的1头,在搏斗中腿受伤,跌到干城街老城门口那眼井泉中。犀牛虽然变成巨石,灵性未泯,见瘟疫没尽,用最后的力气从口中喷出一股“清冷甘美”的泉水。
——“圣灵燕泉”在燕泉路口西南,宋代《舆地记胜》载:以此泉泡五盖山云雾茶,芳香扑鼻,可见杯中茶雾呈双燕飞翔状,叶片竖立,食之香泌心脾,有参汤之效,故名“燕泉”。
……
老街巷里的井泉,是大地母亲慷慨的乳汁,年年岁岁滋育着郴州人。郴州人也对它们尊崇信赖有加,在井泉原址或附近办起学堂,把子孙后代交给它们哺养。如郴州市一中、市一完小办在橘井观,市二中前身适存中学在穷泉,六中在何公祠井、崔公祠井、绣峰试馆井,市二完小原在龙骨井旁,四完小在犀牛井北面,五完小在海棠井南面,九完小在朱家井边。凡有井泉处,皆有读书声。
青少年们的生命底色、人格基调也在井泉边接受着洗礼,心灵沾染的社会尘埃被荡涤。步出校门和老街巷古井边的名人不胜枚举。以橘井路上的市一中为例,就先后走出了革命先辈邓中夏,教育家、湖南大学校长黄士蘅,军事家曾中生,上将李涛,中将何善福,科学家李楚,湘潭大学校长杨向群等。
湖南郴州的古井漂亮吧,郴州还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可以来游玩一下。